她其实是温柔如水的女人//彭先春

我有两次见到浅予,第一次距离也就两米远,第二次近在咫尺。我们没说话,她不认识我,我也不好打招呼。先说第一次,那是好像2014年夏天的晚上,在黄龙溪诗会,诗人们在舞台上嗨够了,又去夜酒。我还不太适应大咖聚集的场合,加之熟人不多,有些拘谨。杨黎指着两米远的那个女子跟我说,那是浅予,诗写得好。黑暗中看上去,她有点模糊,还是侧影。随后我跟杨黎走了,去另一个地方喝夜啤酒,吃烧烤。那晚我喝得有点醉,脚拇指还被椅脚钉子扎破,血染红了布鞋。第二次是前年在宽窄巷子的白夜酒吧,何小竹的《潘金莲回忆录》签售会活动现场。我站在何小竹身边,他在签名。这时浅予走拢来,何小竹抬头见她,有点惊讶,马上很熟的叫了一声,浅予。小竹问她从哪里来,浅予说从香港飞过来的。那一时间我觉得浅予很够朋友。她跟我就一个呼吸的距离,但她并不认识我,我也没有跟她打招呼。

说这个是想说我对浅予的直观印象,但作为诗人,还是读她的诗好。我读浅予最先是在网上,有两首诗印象极其深刻。第一首就是《此物最相思》——

我的乳房

你爱不释手

我知道

它手感好

弹性也大

你喜欢用双手抓着它

还总是说

如果能把它随身带着

该多好啊

我说是啊

天涯两隔时

此物最相思

现在该上广告,钻石恒久远,经典永流传。必须承认,无论岁月怎么流逝,一说起浅予,马上就会想到这首诗,它的确是汉语诗经典之作。浅予将王维的古典诗意的红豆换成了欲望都市象征之物的乳房,赋予相思之物更直接,更生动,更肉欲的意蕴。这是浅予的创造,很性感的诗。

还有一首《杀月》也是我印象深刻的诗作——

给我一把刀

再来一匹马

我要挽起头发

洗尽妆容

喝三碗烈酒

吼一声肠断

提大刀,跨俊马

我要把月亮杀

一片两片三片

四片五片六片七八九十片

月亮粉身碎骨

看谁还敢举杯邀明月

看谁还敢天涯共此时

月亮从来就是诗人吟咏之物,它既温情美好,又冷漠如霜,不同心境的诗人,会因月写出全然不同的诗,但有一点相同,无论是霜白的冷月还是金黄的明月,诗人笔下都写得出很诗意的意蕴。有先锋意识的浅予用自己的诗作挑战月亮在古典诗意中的美好,就是要把月亮杀得粉身碎骨,片甲不留,让诗人们不能再写月亮。我的理解,其实浅予是想颠覆传统诗歌审美中有关月亮的所有美学取向,就是要取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歌意象,取消天涯共此时的美好祝愿,甚至延伸出去,取消明月千里寄相思的老套寄情之辞。我懂,浅予想说的是,来点新的美学意象,行不行?

何小竹曾经说过,诗人写一辈子诗,也就那么两三首可以传世,就值得了。一个诗人,浅予已经有两首诗堪称经典,她还这么年轻,很了不起。

读了这两首诗,你可能觉得浅予就是一个猛女,很有点刀锋女战士的感觉。其实不然,如果你读了我现在读的这本《山顶和大雾》,果皮出版的浅予最新诗集,你会觉得,咋回事,原来她是一个小女生,温柔如水之人。是的,浅予所写,都是女人的生活,自己的小世界,山和雾,风和水,还有云朵,高高的树和飘零的叶子,阳光照耀的时刻和时间流逝的痕迹,盒子里的小饰物,日常的琐屑,一些小秘密,就是浅予的诗写素材。读这些诗,一如读着浅予的生活,虽然相隔遥远,却可以在诗中拉进距离,如同隔着玻璃窗,窥视一个女子的起居出行,包括她的性爱。

可能是因为浅予现居香港,也在那里上班,她的诗歌目力所及,大多就是环岛的山,山上的雾,还有海上的云,这些都进入了浅予的诗里。老实说,我向往香港,那座神奇的小岛,加上现在被阴影蒙上,它的神秘魅力更加凸显出来。但在浅予这儿,香港就是她打工,生活的地方,她写的,也就是那些简单的日常,比如香港的云,就是云,很多,也很低,还要漂移,可以从外面漂进屋子里来。一个满身诗意的女子,她要做的,就是坐等云来,所以才有这首《》——

香港的云非常多也非常低

时刻都在漂移

我常常觉得

它们很容易就

漂进我的房间里来了

于是我坐在阳台门口

等着云来

就我读诗所知,浅予是一个安静的诗人,不急不躁,不温不火,她的诗也是不急不躁,不温不火的,安静从容,甚至很平淡的,完全不是那个杀月的女刀客。她向往山,向往雾,换言之,她向往隐秘的生活,隐而不露,一切过往的,无论疲倦的还是忧伤的事,都可以在大雾之中逐渐稀释,消散,淡得无影无踪,比如这首治愈系的《山中》就是浅予的自我疗治——

我在山中

大雾里穿行

想起许多山下的事

有些伤心的

有些疲倦的

都变淡了

看得出来,浅予写诗其实是尽力往淡里写,越是淡,才越有味,好比这首《有一年春天》——

我和你

爬上一座小山

山上只有草

和草之间隐藏着的

看不见的东西

我们坐下来

聊了聊

躺下去

做了爱

最后,我们变成了

草和草之间

隐藏的东西

这首诗的妙处不在写两个男女的做爱,而在做完爱后的两个男女,在草丛之间,变成了隐藏的东西,很神奇的感觉。男女之欢原本是隐秘的事,野合,就更是需要隐蔽的场所,草丛之中的性爱不是重点,重点是浅予那一瞬间的奇异感觉,由草丛间隐藏的看不见的东西,想到两个交欢的男女,再把男女变成隐藏的看不见的东西,这种思索不是男诗人所有,是女诗人特有的感觉,它很神奇,有点童话仙境的意味,这一点证明浅予简单,纯粹的一面。诗人因其纯粹才可爱,写诗亦如是。我上面说到浅予很够朋友,何小竹在成都签售新书,浅予大老远的从香港过来参加活动,单凭这一点,要给她竖拇指。有一首诗能证明浅予如何看待何小竹,就是诗集中的《平安夜》这首——

我坐在树下

有卖花的人走过来

问我买不买花

我买了一支

然后又买了一支

因为卖花的人

像一个朋友

叫何小竹

平安夜,浅予还是安静的那个人,她坐在树下,买了卖花人的花,不是买一支,是买两支,理由在外人看来莫名其妙,不可思议,这就是诗人的可爱之处,也是诗人的纯粹之处,不俗。浅予多买花的原因很简单,就是那个卖花人长得很像何小竹,一个远方的朋友。在我看来,这次买花,就是一次诗歌艺术,呈现的是诗人之间的友情。一个平安夜,两支花,和一个遥远的朋友,这种情谊只有心心相印的诗歌朋友才能感知,俗人难懂。

读浅予的诗,就像读一个朋友的生活,还是私人化的日记,亲切,自然,代入感强。浅予的语言朴素之极,明白如话,在紧要处显示她的天赋灵感,让文字充盈诗意,这是她的本事。浅予叙事冷静,克制,尽量往平淡靠,再大的事儿你都看不出她内心的波澜,她就像一个巨型容器,装满水,一块巨石落下去,一如细沙沉底,水面平静无波。这类安静的人适合做朋友,喝喝茶,聊聊天,读一读诗,就在香港,云朵漂移的那个下午。我是说,浅予的诗带给我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