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于小韦是一个神秘的诗人。我没在任何诗歌群见过他,他的诗作也不多,不像韩东杨黎何小竹周亚平,一年下来就可以出一本诗集。甚至,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人。但是,就这个诗人,却是中国第三代诗歌运动标志性人物之一,80年代南京“他们”文学群主力写手。我还记得很清楚,那时候我去成都新二村拜访杨黎,这个民间阵营大佬跟我说,诗写得好的,南京有一个于小韦。也在那时候,我读到了于小韦的《火车》。彼时,我并不懂这首诗好在哪里,只是记住了这个人。
现在,借助万能的网络,我零零星星读到于小韦的一些诗作,都是朋友们帮他发出来的,大多是新作品。这一次要谢谢果皮专门为于小韦出版的《104+3》,让我比较全面的读到他的诗歌,也大体上深度一点认识了这个诗歌先锋。就这一点来说,康良乌青们做了一件大好事,那些写诗就必须认识于小韦的诗人们,也因此能够深入到诗歌内部,重温那个灿烂年代辉煌的记忆。《104+3》分三部分,诗歌两辑,第三辑是三篇小说。
我读于小韦,马上想到三个男人,一个是阿兰·罗布-格里耶,那个新小说大师,一个是罗兰·巴特,他说的零度写作,他们都是法国人。还有一个是杨黎,他在那年代说,抒情止步,他是中国诗人。
读于小韦诗,感觉他在画画,止于语言表面,如同画家就关注色彩和构图。相较而言,在那个年代,于小韦是跟所谓主流唱反调的写诗,他属于反修辞那类写手,只停留在语言表面,诗歌所写的,也就是语言表面那层意思,直接,具体,形象,准确,他在80年代的这一点诗歌特质,印证了后来杨黎们认定的好诗标准。于小韦不会在诗歌里做隐喻,也不象征、托物言志,他呈现的是现代诗者的个性,简单,直接,不弯不绕,就事说事,不做他喻。我读到的,就是语言本身,而不是借文字达成隐喻的目的。我的理解,那年月,韩东所谓“诗到语言为止”就是在鉴定于小韦的诗美特质。我感觉于小韦用自己的诗歌反拨和瓦解了传统意义上的诗歌理念,但是仔细阅读,我发现他并没有放弃诗美的追求,甚至在某些点上,契合了公认的诗歌美学,比如不说尽,点到为止,留余味,至于品评深远的意蕴,那就是读者的二度创作。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这首《火车》——
旷地里的那列火车
不断向前
它走着
像一列火车那样
1986年在成都新二村,杨黎跟我促膝论诗,曾经说过,这首诗之好,好在于小韦反修辞,要是他说火车像蜈蚣,像蜿蜒的长蛇,就是低级比喻,没有才华的表现。于小韦只说开在旷地里的这列火车,就像火车那样走着,这就是诗歌智慧了,是才华的证据。对诗而言,于小韦这是首创,天才之举。这首诗,相信知道它的人很多,喜欢它的人也很多。于小韦是诗人,又是画家。画家诗人很多,但像于小韦这样留下经典诗作的人不多。有一天,我偶然读到于小韦谈起这首诗的来历,是他看了1985年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七项大奖的奥斯卡经典影片《走出非洲》的一个镜头:原野上,一列火车开着。那部电影,天才导演西德尼·波拉克展现非洲大陆风光,殖民者的生活,美女梅丽尔•斯特里普和帅哥罗伯特•雷德福亲密合作,上演爱情故事。杨黎十分推崇这首诗,它给了我们一个奇怪的修辞,用火车本身形容火车。这是一个很画家的感觉,他看到的就是事物本身,然后用语言画出来。好多好多年前,印象主义先驱,英国画家特纳跟那个旅店女老板说,我画的,就是我看到的色彩和光影。用这句话解读于小韦的火车,他可以告诉你,我写的,就是我看到的火车。画家于小韦只说看到的画面,就是一列火车在旷野上开着,直接,简单,形象,具体,该省略的,全部省去,那些省去的部分,就是诗的余韵,我自己去想。
如此杰出的诗人,却是一个隐匿者,自从那个灿烂年代神龙摆尾之后,于小韦就藏于都市之中,直到现在,又出现在我们眼前(至少我是现在才看到他的新诗作)。神奇者永远都会给人惊喜,那是天赋使然,比如这首《那个等待的故事》——
也许不是这样
我们不仅等来了
等待的东西
还等来了我们没有
等待的
还有一些你想都没想过
的东西,也来了
你甚至都不知道
它们是什么,我们
从来都没有
等待过它们
这首诗出自“蓝色”辑,是于小韦近两年的作品。比起80、90年代的诗作,这首更纯熟,也更自然随意,但有一点依然如故,决不轻易流露情绪,更不要说抒情了。一个画家冷静的气质根植于诗歌之中。从这首诗来看,我觉得于小韦不仅是“他们”的,他还是“废话”的。他的天赋,表现在很平静的,不露痕迹的写出好诗,你需要认真去读。于小韦在这首诗中显示了他纯熟的驾驭诗歌的本领,调控语言的节奏气息,让人读起来舒畅,不凝滞,更不生涩,但最后一定要你发现,他在一种神秘感觉之中,将文字玩到没有意义,也就是杨黎说的言之无物。读完以后我觉得很有趣,但就是一堆失却语义指向的文字,全是“废话”。对的,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最后,我想借用三个最了解于小韦的人物对他的评价结束本文,他们简洁明了,一语中的。相较而言,我就啰嗦了些。
于小韦有一种节奏,让他的言之无物充满了表达的力量。(杨黎)
他是这代人中不多的几个天才之一,开始并不意味结束,而是异常卓越的完成。(韩东)
老丁(于小韦)当然不喜欢称他是一个天才诗人和隐匿在现实的“世外高人”,但他是。(毛焰)
附录:我喜欢的于小韦诗
《》斜坡
他们要去爬
那个斜坡
他们的梦里常
有这样的东西
一个巨大的
无法爬上去的斜坡,像
大人们对他们年龄的那些暗示
他们在那个斜坡下面
奔跑着,不断地
往上爬
大概就是这样,他们
打开了那些
饼干盒的盖
我们
都闻到过那种
草莓的香味
很多年过去了
在我们路过街头,向
一个邮筒里扔
一封信的时候
它仍然诱人
《》夏天和一辆汽车
使车颠动的
是那些孩子扔过来
的石子吗
麦地里
摇摇晃晃的四只
长着黄色绒毛
的鸭子
麦子已经
收走了
《》成年
我要和朋友谈论
的事情,或许就是
买一辆单车
那样的事情
他出门去了
我本想和朋友说的
也就是
一盒录音带那样的事情
梁二,他不在
小苏,他还太小
成年大概是说
一个人他
可以随便出门哪怕他住在七楼,哪怕
他母亲正在准备
中午的饭菜
而小苏,他实在太小
《》小苏
当然是小苏去
井边打水,两个他不认识的女孩子
也在井边
1986年的一个下午,小苏在
井边打水,一个朋友来找他,坐在井台上
两个女孩子在井的另一边
小苏上上下下地打水
井台高出地面
他的一个朋友
正学习用手指在嘴里发出
一种响亮的声音
小苏只有一个
很小的弟弟,他当然是
一个要打水的孩子
这个下午,小苏
瘦小的胳膊上上下下
同时上上下下的是他
那个朋友
口哨的声音
《》五点钟一种情绪或困顿或感伤
树
在五点时
倾斜着
对面墙壁上那扇
窗的投影,从我
这儿看过去
那条马路和奔驰的
车辆倾斜着
我的年迈的母亲
正往一个浅浅的碗里倒汤
《》这应该是很平常的事情
一个高个儿的
人,从树上
摘下果子,递给
一个矮个儿
然后他们一路吃着
树
在风的后面
哗哗的
《》七三年,农民是个可亲的字眼
小学女教师
纠正我说
你要诚实
你父亲不是一个农民
一片麦田
一条水渠
带齿的耙子和牛
爬到田埂上
农民在他的
茅草棚子里
诚实是他们
的门框
你要记住
麻雀也
常到田埂上去
但它们
不是农民
《》朋友的习惯
我的朋友有一个习惯
同行时总是走在我的左边
他这习惯已有很久
自己也说不清这习惯的由来
这是我中学时代的事
一个朋友,同行时从不
走在我的右边
渐渐的,我也有了这习惯
只是正好和他相反
很多年过去了
一个新的朋友注意到我的
这个习惯
我告诉他,我以前的一个
朋友,有这样
一个习惯
《》苹果
一只刚刚削好的
苹果
滑落到桌上
一直滚到桌边
你的儿子回来了
拿起了那只苹果
猫
也回来了
蓝色篇
《》世上的事物
一只猫正在掉毛
因为快到夏天了
仅只是因为热
它也只是感到了热
那些毛就不停地掉下来
那只笨猫,毛的确
是它的,掉毛这事
真的不象是它会干的
植物
昆虫和
一条鱼
也不是它们自己要
长成那样
甚至是
一种宗教
一个国家
还有那个叫贝鲁特的地方
《》植物的欲望
我读过一本叫
植物的欲望的书,作者
是一个美国人,他说我们
之所以种植土豆是土豆的设计
它利用人的欲望使它们
自己得以大量地繁殖
还说每一个植物都清楚知道
它边上的另一个植物
尽管他的这些思想多少都
来自那个叫达尔文的人
我还是很想拜见这个作者
我兴奋的给他写信,说
我是一个中国人,很喜欢
他用十年时间写成的
这本书,想见面聊聊他的书
他没有回复我,好像他
早就知道我是怎样的一株植物
在旧金山的一周,我只是去
看了看那些上千年的杉树
不知道它们又是如何在
只有一百年生命长度的人类生活
的地球上,生活了上千年
《》一种生物
红薯,土豆
栗子,樱桃
树木和土地
不断落下的雨水
以果实和水为生的生物
不用继续往前
在青草上轻轻掠过
就打发了一切
也打发了一生
甚至不用墓穴
什么都不用
《》战争和一个人
战争也许是一个人的事
去年的你碰到了今年的
昨天的你碰到了今天的
上学前的碰到了上学后的
上午的碰见了下午的
进茅坑后碰到进茅坑前的
垂垂老矣碰见刚刚学步的
活着的碰见死了的
一个人马马虎虎的刷牙
很难说那不是战争的一部分